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国曲阜人。先人是宋国贵族,少年时代曾为季氏家臣,从事管理仓库及放牧等事。曾修诗、书、礼、乐等书和撰写鲁国的历史——《春秋》,并进行讲学活动。五十六岁时曾在魯国以大司寇摄行相事,但仅三个月即去职。之后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见。历经十多年的艰辛而一无所成。最后返回鲁国,终年73岁。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设“私学”的教育家,据说有弟子三千,身通礼、乐、射、御、 书、教六艺者七十二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门人根据其言论编辑的《论语》中。他
的经济思想体系都渗透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考虑。
关于财富的获得和占有,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他认为,不论是获得富贵或者摆脱贫困,都应该严格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如果违反了这个标准那是不足取的。可见,孔丘承认人们都有追求富贵和克服贫困的愿望,同时赞成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这个愿望。但是他又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 颜渊》。既然人的贫富由“ 天 ”或“ 命”来决定,不能强求,那人们就必须“ 安天”、“ 知命 ”。 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在劝说广大劳动群众安于自己的贫苦生活,从而使当时的封建等级秩序永久维持下去。儒家学说之所以倍受封建统治者青睐,这是其主要原因。
孔子强调伦理规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同时赋予鲜明的阶级内容。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 “君子”是指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小人”是指从生产的劳动人民。 在他看来,“君子”天生知“义”、好“义”,“小人”天生知“利”、好“利”。其实好“喻于义”并不意味着“义”已付诸行行动,孔子也知道道德规范对经济生活的制约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被统治阶级遵守,因此,他一方面告诫君子不能见利忘义,要求他们无论取得富责还是去除贫践都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现实中“君子们”的不义行为感到无可奈何。孔子说“小人”知“利”,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劳动人民的蔑视,另一方面 也说明他承认解决人民生活问題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在统 治 阶级的地位和根本利益来受到威胁时,首先要注意老百姓的“利”,把道德规范放在第二位;当统治秩序受到威胁时,老百姓就必须放弃“利”而遵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这种观念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意识形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了的影响。
关子生产和劳动,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是孔子对待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則。儒家一般不谈财利,如果是非言利不可的场合,就坚持以有利于老百姓的利益为原则。
孔子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可以从他和他的学生樊迟的—段对话反映出来:
樊迟要学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樊迟要学种菜。
孔子说:我不知种菜的。
樊迟出去了。
孔子说:这个樊迟真是小人呀!统治阶层只要讲求礼,老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他们;统治阶层讲求信用,老百姓就不敢不讲真话;这样的话,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小孩前来归附,那里还需要自己种庄稼。
按照孔子的观点,儒者或士人本应该参加生产劳动,而是通过讲求礼、义、信来招徕四方百姓为他们生产。生产本来就是“小人”应该做的事情。儒者的全部职能是充当统治阶级的管理者。
关子分配,孔子认为不怕社会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怕贫富过悬殊和社会不能安定。贫和富是相对的,如果能均匀分配就不存在什么贫,人们就能够相安无事,就不会发生破产倾国的危险了。我们不能把孔子的这一观点理解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财富的平均分配。因为孔子是坚决主张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他决不可能提出一个削富济贫的财富分配观点。但是,他要求在每个阶级内部的财富分配不能过份悬殊,这祥就不会因贫富之不均而引起不安和纷乱。很明显这个原则只适用于被剥削阶级内部,因为剥削阶级不存在贫富问题。当然,孔子对分配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并不影响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作用。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首次明确地指出财富分配不均是引起社会动荡和不安的主要原因,并为后世许多进步思想家反对豪门大族的兼并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于消费,孔子同祥以封建道德为标准,一方面要求一切消费要符合“礼”,另一方面又不伤害“义”。他认为不同阶级和同一阶级内的各阶层之间的生活水平不同,社会各阶级的阶层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安于自己应有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倡俭朴。但有两个限制。一是为了维护礼,即使奢侈点也不怕。他的学生子贡想要去掉祭祀用的羊,他说:你爱惜“羊”, 我珍惜礼。坚持不肯把祭祀的羊去掉。二是当儒者的令人生活享受很低时,必须做到“贫而乐”。当获得官位时,就应按官阶高低享受相应的生活水平 饮食上可以“食不厌精”,衣服要备齐,出门要有车坐。
在财政方面,孔子把财富看作团结人民和保持封建统治地位的根本条件。《论语》中记载了这祥一件事:孔子去卫国,他的弟子冉有随同前往。孔子说:卫国的人口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多了之后应做什么?孔子说:使人民富裕起来。冉有问,人民富裕起来后应千什么?孔子回答,对人民进行教育。这说明孔子是把国家的富裕看作治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他的财政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倡节俭,,反对聚敛。他提出要节省开支,爱惜人民的劳动力,坚决反对向人民课以重税。他的弟子冉求帮助鲁国大夫季孙增加税收,孔子不仅严历指责冉求,不承认他是弟子,还要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 (《论语•先进》)。第二、重视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他把老百姓的贫富与君王的贫富联系起来,认为君王的贫富是直接依赖老百姓贫富。百姓富裕,君王岂能不富裕;百姓贫困,君王岂能富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重视税源培养的财政观点。十七世纪欧洲被称为“欧洲的孔夫子” 的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也曾经说过:农民贫穷则王国贫穷,王国贫穷则君王贫穷。 二者都是重视税源培养的卓越财政观点,但前者比后者早两千多年,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总之,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体系中社会伦理道德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经济活动首先必须服从一定的道德规范。由于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利子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成为典型的封建意识形态,并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起支配作用。但是,孔子的经济思想严重地阻碍中国封建经的发展, 到了近代更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最终在“打倒孔家店”口号声中结束了“独尊儒术”的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