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9.2万字,主要内容包括:
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制度实施过程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通过长期的调查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社会保障道德风险案例。通过分析归类,各个社会保障项目中典型的行为类型有360多种,其基本特征是:(1)社会保障道德风险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每个社会保障项目及其子项目都存在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实施要件都存在道德风险。社会保障实施要件是指,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目的,主要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障。比如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要件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两方面的内容,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道德风险。(2)道德风险在社会保障各项目中的分布不平衡。在缴费型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项目中的道德风险比较突出。在非缴费型保障制度中,社会救济、社会福利项目中道德风险比社会优抚严重。(3)道德风险来自社会保障主体及这一主体以外的某些人员。
社会保障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研究。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范畴,是再分配的重要形式之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理所当然是研究社会保障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保障管理的特征、社会保障主体行为和信息分布三个方面探讨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探索防治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思路和对策。(1)对于缴费型社会保障而言,尽量使各个社会保险项目管理形成自我约束机制。(2)提高非缴费型保障制度的效率。社会救济采取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减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对福利的依赖,同时帮助贫困者脱贫。社会福利应当采取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重点保障社会弱势群体,逐步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加强社会保障管理的外部约束。由于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发生与管理者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外部约束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系统效率。应当充分发挥加强社会保障主体、财政部门、人民代表大会、审计部门及社会的监督作用。(4)着力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方面,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机构,广泛搜集各类社会保障信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为社会保障的科学管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励相关社会保障主体不隐瞒信息,显示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