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楚国(今河南省南阳)三户人。春秋宋期著名的政治家,曾扶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刻苦图强,使越灭吴而称霸中国。之后,弃官经商,并在商业经营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名闻天下,人称陶朱公。
自春秋已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一些思想家开始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并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范蠡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者。他认为,万物的运动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人们只有研究和掌握其规律性,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做事才能成功。他还试图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应用到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去。他提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根据,天时的变化情况,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乘天时的变动来致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范蠡提出了他的经济思想。
经济循环论是范蠡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经济思想是在当时的天文学成就和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春秋时代,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例如通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已发现了木星(我国古代称岁星)的运动规律:它在空中的位置每年变动一次,十二年后又回到原处。不仅知此,为了记忆方便和识别容易,人们还给天空中12个固定星座冠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的名称。与此同时,当时我国已存在一种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五行”之说,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要素所构成。在此基础上,人们把未星的运动和“五行”之说同长期内农业的丰歉结合起来,预测和判断年成的好坏。范蠡是系统阐述这种学说的第一人。他概括了十二地支和“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子和亥属水,寅和卯属木,巳和午属火,申和酉属金,辰、戊、丑和未属土。他认为,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而农业生产又取决于天时的变化,由此决定,农业收成的好坏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金年是禳或大丰收年份,水年是坏年份或大旱年份, 木年是好年份,火年是灾年,土年为平常年份,一般是由好年成到坏年成转转变时间或坏年成到好年成的恢复时期。这样就形成了三年为周期的小循环, 三年好年成后是三年坏年成,接着又是三年好年成,由此类推,循环往复。六年有一次丰收,六年有一次平年。每隔十二年出现一次大饥荒。天时变化和农业丰歉就是这祥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范蠡的经济循环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误的。因为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与粮粮食收成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科学的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以此为基础所阐述的经济循环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若拋开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它所包涵的一些思想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从研究这个问題本身就可以发现,范蠡巳觉察到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某种客观规律性,而他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探索这种规律。因此,不论他所阐述的理论是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仅研究本身就值得赞许。其次,范蠡的研究体现了辩证观点。他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探讨它们的运动规律。
范蠡将他的经济循环论应用到贸易领域。他认为,根据经济循环规律,人们可以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既然粮食的丰歉三年循环一次,则粮食的价格也是三年一变。由于粮食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一般商品价格,所以不过三年,万物的行情都会发生一次变动。如果掌握了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就能够通过商品交易致富。
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贸易理论:“水则资产、旱则资舟”。(《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当水患严重时不必以船舶为贸易对象,而是要准备作车的生意;天旱时要准备作船舶的生意。其原因在于,作为贸易的物资,只有在未来迫切需要的时候才最有利可图。水患严重时之所以要准备作车的生意,是因为水患之后,车将成为特别需要的商品,其价格必然上涨,经营这种商品能够获得丰富的利润。天旱时准备作船舶生意,也能够赚大钱。同理,夏天要准备作皮毛生意,冬天要准备作葛麻商品生意。
范蠡还就商品经营管理提出一些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所经营的商品的质量要完好。货币资本不要积压,要让它不停地周转。在商品交易中,对于容易腐败的物品不可长期存储。不能一味追求高价。要根据商品的多寡来预测其价格变动的趋势。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到很高的程度时必转而下跌,价格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又必然上涨。商品价格高时应将自己的存货象粪土一祥拋售;市场上商品价格很低时要像金玉等一祥加以收购。要使货物和货币象流水一祥不断地流转和运行,才能达到获利致富的目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蠡已以认识到价格运行的规律及其客观性,弄清楚了市场供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正是由于他有了这种认识才能在价格方面提出一些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思想。他认为,粮食价格太低会损害农民,使他们不愿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价格太高会损害商贩,使全社会的经济出现困难。如果将粮食价格的波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农民和商人都有利。限制粮食价格的过份波动,就是要由政府参加粮食经营。当市场上粮价太高时,由官府抛售粮食,促使粮价下降;当市场上粮价太低时,由官府收购粮食,促使粮价回升。范蠡的这一经济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他能够看到市场价格对生产的影响,认识到合理的价格会促进流通和生产,不合理的阶格则会制约流通和生产。其次,他提出的调节粮食价格的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农商俱利”。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的既定政策,而范蠡却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兼顾农民和商人利益的价格政策,仅凭这一点就表明他在古代世界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范蠡不仅提出了一些卓有见识的经济思想,而且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将这些资济思想付诸于治国安邦实践的之中;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这些经济思想又成了他经商致富的工具。
越王勾践向范蠡请教富国之策,问道:古代肾主圣王治国,去什么,取什么?范蠡回答:我听说圣主治国,去末取实。越王问:什么是末,什么是实?范蠡答:所谓末,是名声。知名过其实,则百姓不亲附,贤士不为用, 而外流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圣人不愿做的。所谓实,是五谷、财物、得人心、任贤士。这四件,是国家的宝贝。当越王问到知何应付可能发生的诸侯之间的战争时,范蠡答道:知道保人之身的可以为天下王,不知保人之身的将失去天下。越王问:什么叫保人之身。范蠡答道:人有粮食吃就不死。所以有谷能活人,没有谷能杀人。在天下纷争、战事频繁的情况下,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强兵,而强兵最要紧的在人,人最要紧的在谷。所以民众则王安,谷多则兵强。越王高兴地问:寡人要保谷,该如何办?范蠡答:要保谷,一定要亲自到野外,观察谷物的生长情况和产量多少,然后可以为备。越王十分欣赏范蠡的观点,将范蠡的这些话以丹青书写在布帛上,放在枕头中间,当作国宝,并躬身历行,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栽桑养蚕,渔牧并举,终于使越国逐渐富裕起来,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匀践称霸后,诸误朝贺,名震天下,便逐渐骄傲和专横起来。范蠡知道是功成身退的时侯了。他上书勾践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君王受辱于会稽,为臣下的应当死。臣下没有死,是要帮助君王报仇雪耻,完成霸业。 现在报仇雪耻的目的的已经达到,臣下请求君王根据会稽受辱之事,将臣下降罪处死。勾践看后说:我正要奖赏你的功劳,把国土的一部分分给你,怎么反而会降罪于你呢?范蠡不相信勾践的话。他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越王这个人只可以和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安乐,你还是快些走吧? 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最终被杀。而范蠡則连招呼也没有和勾践打,带着珠宝玉器和亲信顺从离开越国,开始经商,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巨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