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鸿:洋炮轮船不足学
2023-05-19 10:50:31
  • 0
  • 0
  • 1

刘锡鸿(?-1891),字云生,广东番禺捕属人,原籍广东新会。曾在广西、广东等地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1863-1866年任广东巡抚郭嵩焘的属员。后任刑部员外郎。 光绪二年任驻英副使。三年出使德国。五年被召回国,任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鴻是著名的封建顽固派,他拼命鼓吹“中学”,即中国的纲常名教等封建旧文化;极力反对“西学”,即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1874年廷议练兵、造船、制器、持久、筹饷、用人六事,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刘锡鸿上书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表达了自己的一系列顽固保守观点,反对洋务派的各项主张。1881年洋务派与顽固派又展开了修筑铁路的论战。此前些刘锡鸿参观过一些西方的工厂,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也有一定了解,因此,他称赞英国商贾周游四海,劳动者勤奋工作,认为这是国家富裕的根本原因,他也欣赏英国财政收支公开的制度,尽管如此依然反对洋务派修铁路的主张。

刘锡鸿作为封建顽固派的著名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集中地反映了顽固派经济思想的特点。他说:“欲拯今日之贫弱,当由饬吏治始,饬吏治当由端士习始,端士习当由审议明道始,若犹令殚心西学,使益致力于百工,与商贾习处,是适增其商贾之行也,官中多一商贾,即国多一蠹,民多一贼。岂政令不讲,民生不恤,而惟船炮机器之是恃,遂足治天下耶?”(《英轺私记》第105页)在刘锡鸿看来,中国要摆脱贫弱,还要靠祖宗制法,不能依靠“西学”,船炮机器也不足学。他反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理由主要有:

在中国修铁路无利可图。他说:英国铁路通过数十个国家,英国商人之货直达欧洲及其他国家,所得都是他国之利。而中国修铁路,不过周转于两京、十七省,以这个省的货物卖给另一个省,就象老大老二以其货币购买老三老四的物品,老大老二得其物品而失去货币,老三失去物品而得到货币。如果就老三老四而言,收入是增加了,从全家来看,却没有丝毫增加,怎么能说是有利呢?从这番议论不难看出,刘锡鸿虽然出使英、德两国数年,但对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却十分贫乏。 他根本不懂得铁路一通,商品流通加快,生产发展的速度必然加快,生产的商品多了,国家的财富自然会增加。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不适合学习西方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他认为,以“养民”为要务,中西方都一样。但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养民”的方法存在差异。英国地处偏僻,土地少而不肥沃,所以养民主要靠拓地通商。对于中国来说,这并不是好办法.中国土地多,完全可以靠农业养民。因为农业求之天生,人增加则所生之物增加,不会发生人满为患的情况。发展农业还可以使人知礼义,使国家财富增加。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学习西方国家致力于工商业的做法。刘锡鸿的上述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西方国家之所以拓地通商,并不是因为土地少而贫脊,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增加本国的财富。因此,有的国家土地多而且肥沃,照样拓地通商。刘锡鸿反对中国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极力维护自然经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

中国不可能办好企业。他认为,西方办铁路,多数是由商人凑股组织公 司,修路造车,认真踏实。在中国,商民决不会约伙组织铁路公司,如果以官府组织人民凑股,由于近年来百姓屡次受欺于官府,也是不行的。他举例说:轮船招商局曾集股70余万两,开始答应付息3.4分,后因经营不善,仅给息5厘,人们都抱怨官府。官吏管理企业,在下者知道侵吞公物银两也不足以获罪,所以敢于中饱私囊;在上者知道庇护不足以受到过重的处罚,因此都敢于庇护下属。工料下发,有一半多被私吞,工料价格上涨,涨一可能报三,而且所产的物品质量差。他的结论是,官办企业是白白浪费公家财富,商民又不愿集资兴办,因此,中国不应当办铁路和轮船公司。说西方铁路、轮船由商人凑股兴办,较为认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的官僚、地主、富 商中的相当一部分确实不愿投资于风险大的新式企业,而更喜欢投资商品流通领域和高利贷剥削,也是符合事实的。洋务派的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的确存在贪污腐化、效果不好的弊端。问题在于不能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便因噎废食。

自制机器船炮不利于维护封建制度。他认为,大量自制机器,工匠为获利必然私自卖机器,已为害不浅,而且要招募人学习机器技艺,辗转相教,机器必然遍布天下,他们若以此来与官军对垒,恐怕不亚于滋事的洋匪。这就充分暴露了刘锡鸿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害怕人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动摇封建统治。他说:人们都忧虑外患,我刘锡鸿忧虑的恰恰是内患。中国的空虚不在于无船无炮,而在于无人无财,这些都是政教的问题。现在政教既失,危险岂能只是外患呢。因此,他极力主张仁义忠信要令人人学习,机巧军械万不可让人们多学。他的目的就是利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即使国家落后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够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就行。

中面技术落后,是很难赶上西方的,与其赶不上,不如不学。刘锡鸿说: 国家如财力有余,则可以购买洋船并选择将领统帅,未尝不能抵御海寇,但要与洋人打仗,连相匹敌恐怕也做不到,更别说要致胜。何况我们购买其现在的船炮,而洋人的船炮又髙一筹,我们将怎么办?他认为,如果依样画葫芦,自己制造,仿效洋人的旧船炮,洋人会造出更新的船炮,如此即使我们竭尽财力追赶,最终也难以匹敌。这是典型的失败主义和奴才思想.

既然没有必要学习西方的轮船机器,也没有学会的可能,那么究竟怎样抵御步步紧逼的强敌呢?他的回答是:我国乾隆之时,并没有火车,然而民富国强,西洋同样效贡而称臣。他认为御英夷不须依靠船械,只要整顿好国政,使人心振奋,就可以打败劲敌。无需船械等条件。不难看出,作为顽固派著名人物,为了反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连因经济技术落后而被动挨打的事实都不愿承认,可见其昏愦愚昧到了何等程度。

刘锡鸿不仅是一个维护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反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 工艺技术的顽固派,而且还是一个对外妥协的投降论者。他胡说:咸丰七年前发生边衅,不过是我们给夷商难堪,夷商借夷兵泄愤而已,并非夷国蓄意侵犯。因此,他认为,西洋之事,应当以和为主,以守辅和,不能与之轻易开战。他甚至主张重用洋人,建议推广任用外国侵略分子担任海关税务司掌 握中国海关权的成例,由他们专管探报洋情,调处中外交涉事件。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